首页   >   信息服务   >   会议和活动
活动回顾 | 系列对话第五场-ICT与农村教育的未来:路径与落脚点
2022-01-13

       教育是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为了促进教育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四的实现,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农村人口、残疾人、妇女和儿童等弱势群体亟需获得更多的关注。

       在新冠疫情影响教育和学习的背景下,ICT展现出了巨大的转型性潜能。它是后疫情时代和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创新型解决方案,有助于促进低收入国家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UNESCO INRULED)推出了“ICT与农村教育的未来:路径和落脚点”(ICT and Future of Rural Education: Pathway and Foothold)对话活动,旨在更好地把握数字技术对未来农村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实现农村教育未来的路径和落脚点,了解国际组织、学术界和企业在ICT赋能乡村教育方面的实践和经验。

       本次对话由农教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李葆萍副教授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ESCO IITE)教育项目高级官员Natalia Amelina女士、西北师范大学郭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陈玲副教授、以及华为TECH4ALL教育项目总监陈大龙先生作为对话嘉宾共同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各个国家或者地区如何利用ICT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以确保SDG-4目标的实现?有哪些有效的举措和实践为帮助边缘化和弱势群体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2.ICT是否存在一些低成本模式能够帮助中低收入国家也有机会享受到ICT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3.如何推动农村教师或者学生提高使用和应用ICT技术的能力,确保不同群体在接入和使用ICT方面享有均等的机会? 

 

 

UNESCO IITE在ICT促进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做的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位于莫斯科,也是唯一一家承担教育信息通信技术全球使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机构。在这二十年间,UNESCO IITE不断地进行各种项目的研发和实践,努力提升ICT在教育中的应用,并且辐射在不同的教育层级和领域。同时,UNESCO IITE还不断开展对于边缘人群、边缘社区及残疾社区的帮扶项目,利用ICT接入提升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能力。在疫情期间,UNESCO IITE也组织了国际会议为教育政策制定者、从业人员和专家提供一个论坛,探讨ICT应用于教育中的前沿问题。疫情同时也为远程教育和学习带来了很多变化和挑战,我们观察到远程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自控力以及父母、家庭关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赋能学生提升自我管理的技能,使他们成为自主的学习者,这些技能对于他们将来的人生发展都大有益处。如何在远程教育中实现学习过程的良好控制和评估,提高学习的效率也是我们在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话题。

 

 

构建ICT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

 

 

      中国长期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问题,在过去二十年间,中国的ICT发展在农村教育的路径和落脚点也经历了变革和发展。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1.0时代,其发展核心以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为主,以及如何利用ICT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并借助相关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2003年,甘肃省启动了甘肃中欧基础教育项目,建立了686个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为资源中心配备了卫星接收天线、电视及光盘播放机,这些设备为村小的老师们带来了新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到2005年,国家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正式启动,为不同特点和类型的乡村小学,提供了CD播放、卫星播放点以及计算机教室等三种接受外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渠道和环境。2012年,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通过IP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输到全国6.36万个教学点,帮助农村边缘地区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基本要求。2017年,高通量宽带卫星实现学校网络全覆盖试点项目启动,通过高通量宽带卫星传输技术,补偿固网无法到达地区的网络接入问题,保障全国所有学校实现网络接入,至此完成了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基本建设。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2.0时代,其发展核心特征以利用ICT实现智力资源流转为主,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2020年启动的“三个课堂”项目在本质上完成了优质教师资源的直接共享,不管是课前的同步备课、课中的教学组织实施和课后的协同反思都直接完成了共享和智力资源的流转,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到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3.0时代,其核心特征为智能技术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改变教学组织形态以及社会化协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智能技术在很多方面可以提供给农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并支持乡村的孩子们来做综合实践活动。举例来说,基于学生们在种植水稻过程中的观察、记录以及监测土壤中的酸碱度、磷和钾的含量等相关数据,综合生物、物理的多学科知识进行干预,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组织形态,实现了虚实融合的教学。在3.0时代,希望可以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和资源,重新构建乡村学校的新的生态,真正达到社会化协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ICT在教育之中,ICT也要服务于教育

 

 

       ICT在教育之中,ICT也要服务于教育。新冠疫情让大家看到,远程教育和ICT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育的效率、触及性和可达性都得到提升,并且得到了全社会的共识和认可。就乡村教育而言,尤其是偏远地区人群来说,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待业青年以及妇女可能更需要优质的资源,需求也更加强烈。从技术公司的角度来看,ICT在以下四个方面能够有效的促进并实现农村教育转型和包容性。第一部分是数字接入手段,也就是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第二部分则是网络连接,通信业经常使用“最后一公里”来指代从通信服务商的机房交换机到用户电脑等终端设备之间的连接,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关键性步骤。第三部分则是数字技能,虽然对现阶段中国的发展情况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主要矛盾,但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来说,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数字技能和素养还需要不断地提升并缩小数字鸿沟。第四部分则是优质数字资源,创新产品和服务形态,打造交互式、体验式的优质资源。以此为基础,华为公司在2019年正式提出了TECH4ALL面向“数字包容”的倡议和行动,通过联接学校5G Digischool、移动数字课堂DigiTruck、赋能弱势群体Storysign等三个行动方向及具体项目,围绕华为在技术、应用和技能的关键能力,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四,不让任何一个人在数字世界中掉队,通过创新的ICT技术,助力实现教育普惠的目标。

 

 

ICT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的心得和经验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是一个由多方参与的、创新性的组织,其目的是可以吸纳包容高校、企业、政府部门以及一线教师等利益攸关方来共商、共解难题。陈玲教授向我们分享了两个该中心利用ICT技术为教育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以确保教育包容的具体举措。第一个例子是北京市的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搭建了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管理服务平台,鼓励中学教师发挥自身教育特长和优势,自主开放教学资源,提供多种形式的在线辅导服务,供本市中学生按需选择适合的教师开展在线学习,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强基础、补短板、提能力。该计划合理利用了ICT技术把需求和供给在平台上做了选择和对接,形成了优质资源的再配置,将产生的数据和内容结合到线下系统形成循环,推动了整个教育生态和机制的转型和衔接。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北京市和新疆和田教师进行的远程合作项目,以教育欠发达或者薄弱地区的教育教学生态为核心关注点,以改变当地教师的教学能力为项目目标。针对不同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需求,从真实的课堂情境性问题入手,真正达到对课堂的转化和重新生成。该项目利用ICT技术,利用直播手段将新疆和田教师的真实课堂进行展现,让有经验和指导能力或者教学优势的教师远程进入课堂,并在真实课堂中帮助新疆和田的教师进一步明晰问题,基于课堂的场景,提供适合的支持及帮助,使得双方能够更立足于本地的场景和情境去解决问题。

 

 

ICT是否存在一些低成本模式能够帮助中低收入国家享有ICT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ESCO IITE)教育项目高级官员Natalia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鼓励建设和使用开放教育资源以支持全球教师和学习者,尤其鼓励具有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以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4向全民提供无障碍和包容性的学习资源之路,帮助中低收入国家享受到ICT发展所带来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郭炯教授表示,点阵笔是她最近通过调研了解到的一种相对低成本的智能产品。点阵笔在学生端包含了一只智能手写笔和一本用绘有点阵的纸做成的本子。笔尖附近有微型感应器,通过扫描纸张上的点阵坐标对学生笔迹进行实时记录,配合题库系统可以做到老师对学生作业的实时批改,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家可以通过电视机收看对于错题指导的微课,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陈大龙先生表示,以科技企业的角度来看,低价不能等于低质。低成本模式需要核算全生命周期系统性的成本,不能以偏概全,需要从数据接入、数据传输以及数据分析三位一体的考量中进行,而不是仅从数据接入端一个维度来衡量成本的高低。同时,从数据接入到研发及产品的创新性来说,设备可维护的重要性远高于成本问题。对于偏远的农村地区,需要考量的不仅仅是低成本模式,对网络设备的韧性及可维护性的要求往往会更高。从数据分析层面来分析,偏远地区的数据中心的集中化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可极大降低远端数据分析的成本。

       陈玲教授表示,ICT的模式的确需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规划,需要以应用和问题解决为核心,以最关键的动因和应用为抓手,尤其是在农村等相对薄弱地区,推动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观念的转型。如何把高成本的硬件投入进行转化,使之在外部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作用,优化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是给我们提供低成本模式来帮助中低收入国家享有ICT发展红利的另外一个思考。

 

 

如何确保不同的群体在接入和使用ICT方面享有均等的机会?

 

 

       Natalia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ESCO IITE)在非洲、吉尔吉斯斯坦、俄白联盟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一些项目,调研并评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针对ICT在教育中的需求,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组织分析了如何利用技术和远程教学的方式来改善教学质量并弥合数字鸿沟。基于上述背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提出了三点建议与原则。首先,大力推广相对简单并可实现的一些ICT技术。第二,制定规则,提供技术方案上的支持。第三,努力提高教师在使用ICT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提供一些开放的解决方案,并且共享地区间的最佳实践案例。

       郭炯教授表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一直是受到关注的重点。随着教育信息技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2.0时代的发展,针对教师,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教师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学生的信息素养伴随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也在不断地发展,但从体制机制层面上来说还需要多方协同,共同助力ICT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陈大龙先生表示,合作模式是项目推进的关键核心。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技术并不是项目可持续的难点和痛点。如何通过公共和私营企业的合作模式,让企业提供资金和解决方案,完成项目的落地,从而影响到政策的制定者,收获更多的公共支持,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形成可持续的正常循环,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推进模式。

       陈玲教授表示,可以将技术生态的观念应用到ICT促进乡村教育发展中去考虑问题。新技术在新环境中生存下来是会遇到挑战的,并且需要不断磨合,磨合的结果也不可能只有成功。如何意识到这样的规律和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其实要每个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进行观念上的更新和调整,才能够更好的应对磨合过程中的挑战。

 

 

总结回顾

 

 

       李葆萍副教授认为ICT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的产物和标志,改变了整个社会和众多的领域及行业,基于与会嘉宾们的精彩对话,展示出ICT具备改善或解决农村发展所遭遇到的如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模式陈旧,社会成员知识陈旧等问题的潜力和可能性。同时她还指出,身处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很难找到一个区域或者群体是与世隔绝的孤岛,通信技术已经将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和每个人的发展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弱势群体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也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每一个人不管身处城市还是农村,都是肩负着推动发展责任的一份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贯重视多边合作和多利益攸关方的共同参与,国际未来教育委员会在《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的全球报告中也呼吁团结合作,将教育重新定义为一种社会契约。在推动ICT促进农村教育转型方面,不是仅靠政府、学校、企业或者某些群体甚至个人的能量能够完成的事情,一定是联合了上述多方群体的力量,才能真正推动并落实ICT的应用和发展。本次对话正是体现了多元利益共同体的特征,期待政府,教育者、企业、以及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应当认识到这种系统性的联系,主动的构建起共同体,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2023 UNESCO INRU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