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报告旨在参照达喀尔全民教育目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贵州省全民教育领域的变化进行监测。报告以公平的视角,重点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落实。
第一章 贵州省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背景和路线图
1990年,中国代表团在宗滴恩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以强烈的政治意愿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实施全民教育的承诺,表示中国将根据本国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在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 “两基”)。
贵州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 (含香港、澳门、台湾)之一,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高耸于四川盆地和广西盆地之间,东西长570千米,南北宽 510千米。贵州省国土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2.5 % ,盆地仅占7.5%,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
贵州省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发展仍存在特殊困难, 与全国甚至西部有较大差距。贵州省人口文化程度仍然偏低,除小学文化人口外,其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少数民族人口规 模排全国第四位,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一、在全国排第五位的多民族聚居省份,贵州农村地区的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彝族等民 族在其聚居区较好的传承和保留了本民族语言和文化,在社区生活中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这些社区的儿童在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完成初级语言社会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文化, 入学后才开始正式学习汉语,逐渐成长为兼通母语和汉语的双语儿童。双语少数民族儿童(以下简称“双语儿童”)是贵州省农村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对象。保障双语儿童公平地享受有质量的教育, 是贵州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实现全民教育目标必须面对的挑战。在贵州省推进全民教育必须关注双语儿童的教育需求,制定特殊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
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 2010年颁发的《教育规划纲要》为中国全民教育提供了路线图。1994年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提出了 “三步走”的“两基”推进行动步骤,明确说明占全国总人口15 %的西部偏远农村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实现 “两基”目标的期限推迟到2000年以后。贵州与云南、 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8省区一道被划分为第三片地区。进入21世纪,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召开后,贵州省“举全省之力”动员全省资源开展 “两基”攻坚,在85%的人口地区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2009年通过了 “两基”国检。实现“两基”目标后,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大幅提高,贵州教育的资源配置均衡性问题、 偏远农村少数民族母语学区学前双语教育缺失问题、双语教师数量不足和双语教学质量问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等开始凸显出来。
第二章 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进展
本章主要以2010-2011学年度的数据为依据,从教育质量的视角描述贵州省中小学及学前教育阶段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具体进展。
· 学前教育
根据贵州省教育厅提供的信息,2011年贵州省学前三年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0%。从小学一年级新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者的比重看,贵州省的偏远农村学前教育机会也在迅速提高。
贵州省的幼儿教育有三年制幼儿园和一年制学前班两种形式。这两种幼儿教育的质量是有差异的。贵州省偏远农村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办学条件简陋、教学形式小学化的学前班。目前,贵州省的学前班多以识字、写字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儿童在学前班接受不到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学前教育。结果,农村儿童在学校生涯起点上的不利地位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条件的局限相叠加,使农村儿童的发展潜力受到环境制约而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这样下去,儿童在起点上的差距将被逐渐扩大,比其他人更容易发展成为学校中的学业落后者或问题儿童、辍学儿童。
教育统计中的农村包括乡政府在地的学校。贵州省有五分之一的农村儿童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 育,他们通常是在乡政府所在地的幼儿园接受的学前教育。在贵州省这样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在乡政府所在地幼儿园就读的农村儿童跟在村小附设学前班就读的儿童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是有显著差距的。他们多数是是乡政府机构的公务员、中小学教师或街面店铺小老板的孩子。留守家乡的农村孩子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一般在学前班接受学前教育。前者在农村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后者在城市棚户区农民工子弟学校附设的学前班。贵州省有 4.1%的学前班儿童分布在城市。他们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
2011年有27.6万少数民族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其中13.1万在幼儿园,占全省在园幼儿的32.7%, 14.5万在学前班,占全省在班幼儿的39.5%.学前班几乎是双语少数民族社区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唯一选择。
· 义务教育与性别均衡
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2000)后,贵州省初等教育净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8 %左右。贵州省的大规模“普九”始于达喀尔之后。2009年贵州省通过“两基”国检后,毛入学率开始回落。
贵州省2011年有约65.7万儿童在小学一年级就读,其中44.8万在农村小学,占68%; 农村小学一年级有少数民族学生约20.7万,占一年级学生的31%.这些农村小学一年级少数民族学生中,约6.5万在双语少数民族社区的小学或教学点,占农村小学少数民族儿童的31%。这些儿童在语言文化方面处境不利,需要通过有质量的双语教育服务才能实现“完成有质量初等教育”的目标(达喀尔目标2)。
如果将性别均衡指数在0.98至1.02之间作为性别均衡的区间,2001年贵州省的小学教育就实现了性别均衡。2006年开始,女童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入学率超过男童,而初中阶段适龄少年2007年之后也实现性别均衡。
· 扫盲与职业培训
宗地恩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后贵州省在堵住新文盲,扫除老文盲和脱盲后的技能培训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扫盲任务依然不轻,尤其是女性文盲。
2011年,贵州省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利用场地、师资、设备等优势,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5万人,向社会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近20万名,配合卫生部门对7,600名无学历在岗乡村医生开展为期三年的中专学历教育。
· 教育质量
本节将通过对课程实施情况以及对财政和人力 资源投入的相关数据的分析监测贵州省中小学及学 前教育阶段的质量。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后,贵州 省平均每位小学教师负担的学生数迅速逐年减少, 但是平均每位初中教师负担负担的学生2003年之 前呈上升态势,2011年略低于2000年。在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下,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增长较快。2010年贵州省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分别 从2000年的421元和473元增加到了3,043元和 3,349 元。
· 结语
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是贵州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保障2015年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关键。 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语少数民族儿童教育质量应当作为政策关注的重点。
第三章 关注农村教师:行动与挑战
本章将通过案例描述贵州省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
· 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结果的决定因素。落实农村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权首先要通过为他们提供合格的教师确保他们能够享受有质量的教育服务。“两基”攻坚接近尾声的时候,2007年底贵州省就未雨绸缪启动了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2007— 2012年),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贵州省《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把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列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重点项目。
贵州省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设计,旨在全面提升农村教师和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素质。项目设计了省级培训、县级培训、校本培训三个层次的培训模式。项目实施从国家级扶贫开发县逐步扩散到其它县,省级培训每期培训为48学时,以乡镇中心小学的的教师及校长和教导主任 为对象,按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五个学科分班组织培训活动。目前,项目已经为 88多个县的乡镇中心小学的近万名学科骨干教师及小学校长和教导主任提供了省级培训。
贵州省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活动主要采取参与式教学模式,在课程理念方面培训者十分注重课程的探究性和生成性,在设计和安排教学的过程中培训者不以固有的内容和形式呈现,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培训强调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让培训内容更贴近参训教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这些新的培训方式得到了参训教师的认同。
贵州省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省级培训为乡镇中心校打造了一支校本教研骨干团队,参训学员全部来自农村,他们绝大多以前从未接受过省级培训。这支队伍通过校本教研将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培训延伸辐射到偏远农村教学点,实现农村教师全覆盖。
· 稳定充实农村教师队伍:雷山案例
如果没有一支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努力不会产生真正的效果。多年来很多偏远农村学校的教师为了改变艰苦的生活环境,竭尽全力抓关系、走后门,一步步调往县城。贵州省在充实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探索实施小学教师轮岗促进乡镇内教师资源和教学服务均衡方面进行了探索。
农村教师周转宿舍2010年,贵州省在黔南州的惠水县、黔东南州的雷山县、黔西南州册亨县、 遵义市的石阡县、毕节地区的威宁县的13个边远乡镇启动了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建设试点项目,利用中央财政下拨的专项资金6500万元,在83所项目学校建设教师周转宿舍1514套,总面积 为5.3万平方。20H年度项目覆盖24个县,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8000万元,在109所项目学校 建设1860套教师周转宿舍。
但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试点项目按照校点布局调整规划以乡镇推进方式实施,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周转房项目资源在校点之间的分配上,主要以校点布局规划中的寄宿制学校为项目实施的主体,校点布局规划中仍然保留的非寄宿制小学不能享受到国家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的资源。
特岗教师计划2006年国家启动了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特岗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贵州省聘用的特岗教师在三年聘期内,执行贵州省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其工资发放标准以及其它津贴补贴比照各县同等条件公办教师标准确定,享受各县公办教师同等待遇。
特岗教师的加入,改进了全乡教师的性别结构、 学科专业结构,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活力 和生机。达地民族学校按照学科需求配备了音乐、 体育、美术、计算机等紧缺的学科师资,5所村级小学在优先配置好每校1名英语教师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师资。2010年秋季开学以来,全乡镇各个学校都开设了英语课,结束了英语课无法开设的历史。但是,一半的特岗教师是从外县来工作,面对最边远的乡镇,出行路途遥远,通路不通车,信息闭塞,条件艰苦的现实环境,三年的特岗计划结束后,是继续从教还是另某新路, 对于特岗教师来说,也许是一个必须选择的难题。
均衡教师资源配置的探索 大唐乡是黔东南州雷山县的乡镇之一。大塘乡中心小学,与独南小学、 新联小学、也耶教学点(已撤并)和乌独教学点(已撤并)四所校点同是一人事编制单位,全面负责全乡镇各个学校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为了解决乡镇中心学校和主要公路沿线学校教师富足,村级学校特别是边远学校教师紧缺问题,大塘乡中心校从2007年开始实施中心每年轮派教师到所辖片区学校支教制度。但是,支教制度实行5年后出现梗阻,中心学校教师富足、村级学校教师严重紧缺的现象没有得到改变。
· 结语
在贵州,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资源的核心,存在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年轻人不愿意到边远农村地区任教,导致这些地区教师队伍中年龄较高学历偏低素质不高的“民转公”教师比重较大,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被转岗或挖走的现象的现象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难以提升。对于前者本章关注到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但是,后者如果得不到遏制,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问题不可能解决,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努力将会付之东流,农村儿童公平享受有质量的教育服务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章 保障少数民族双语儿童教育质量
本章在描述双语儿童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贵州省在双语儿童学前准备、双语教师专业化,主张通过提升双语教育治理水平提高双语教育质量,应对双语教育的实施、监测与评估方面存在的挑战。
· 双语教育:贵州农村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省双语少数民族校点的分布比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范围要小许多。贵州省的双语少数民族小学校点90%分布在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黔东南州。除三个自治州外,双语校点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和安顺市,分别占全省双语校点 的7%和6%。贵州省的双语枝点有51万双语少数民族儿童学习,其中学前班5.2万,占全省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在班少数民族幼儿总数的43.5%,小学生45.7万,占全省农村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总数的 35.3%。
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执行同样的课程标准,同样使用汉文版通用教材,少数民族双语社区的学校和教学点也不例外。然而,贵州省双语少数民族社区的孩子进入小学或者学前班之前在本民族语言文化环境中完成初级语言社会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具备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的汉语学习经历、汉语 词汇储备和汉语交际能力的少数民族儿童,进入学校后需要有一个一边用母语学习课程内容一边学习第二语言汉语的双语过渡期来克月艮语言障碍。
· 普及双语学前教育势在必行
在贵州省的双语少数民族社区,学校执行国家通用课程标准,学校被要求使用汉语普通话授课, 而没有随打工父母外出生活的经历的儿童入学前在本民族语言文化环境中完成初级语言社会化,在社区和家庭儿童并未做好入学准备,尤其是语言方面。儿童掌握和运用课程与教学的媒介语的能力,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一样,是学校教育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双语儿童在学校的最初几年并不能真正学到知识。取消留级之前,在一年级留级重读两、三年是双语儿童熟悉汉语的过渡期。但是,当前贵州双语校点的学前班在管理和教学上完全是小学化的,而且在随意性方面比小学班级有过之而无不足。在那 里,幼儿通常不分年龄在一起上课,到了上一年级的年龄就作为一年级新生到一年级上课,如果老师 感觉某些孩子听课汉语言障碍比较大,他们还会被下调到学前班。这样,有些孩子要在学前班里呆上 两三年,重复的教学内容和枯燥的教学活动是的很 多孩子还没有进入小学就对学校生活产生了一种十分不情愿的无奈感觉。
· 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贵州省的双语教育工作迄今为止还停留在经验性水平。在贵州,双语教师工作并未被看做一种专门职业。无论是谁只要接受过一定的正规教育,会说学生的母语,就有可能被聘在双语校点承担对直接用汉语学习有语言障碍的儿童的教学工作,无需任何专门培训。长期以来贵州省的师范教育工作者一直不关注双语环境下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需要。人们似乎认为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 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就是合格的双语教师,就可以胜任双语儿童教育工作。2011年贵州省才开始有学校开办双语幼儿师范专业培养学前双语师资,至于小学双语教师,至今还没有任何学校设置相应课程进行专门培养。贵州省的师范院校从未开设双语教育方面的课程,也从不关注双语环境下的教学策略。
双语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对于推进《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至关重要。一种职业要赢得尊重, 必须具有专业性,双语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也不 例外。贵州省需要建立一支与贵州省双语教育任务相适应的专业队伍。为了保证双语教育的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双语儿童的受教育权,贵州省是否可以考虑建立双语教师资格制度,要求双语教师岗位申请者通过双语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双语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经考试合格获得双语教师资格 证书。双语教师必须持有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双语 教师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 提升双语教育治理水平
关注双语儿童的特殊需求需要通过教师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给父母真正的发言权,提高教师的参与度,鼓励教师、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事务的决策,可以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使学校更好地服务双语儿童的需求。为了保证双语教育的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双语儿童的受教育权,贵州省是否可以考虑建立双语教师资格制度,要求双语教师岗位申请者通过双语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双语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经考试合格获得双语教师资格证书。双语教师必须持有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双语教师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第五章 展望:迈向2015年
《教育规划纲要》颁发后,贵州省《“十二五”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2011-2015年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培训的发展和教育质量保障等进行 了更加具体的规划。“十二五”期间,贵州省的教育发展将获得难得的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的决策 部署把教育作为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提高教育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国家财政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贵州省教育经费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下降为推行小班化教学带来了希望。[1]贵州省农村教育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将会获得稳定的政策保障和财政支持。
· 加快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贵州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快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提出到 2015年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80%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0%以上。贵州省将设立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扶持30%以上的大村落办村级幼儿园,支持在边远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支持集体与社会团体举办公益性幼儿园。边远少数民族农村双语学前教育扶助计划将支持开展双语学前教育的研究与试点。
2011年2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2011-2013 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5年底全省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60%。
· 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贵州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贵州省小学和初中生师比和教师学历构成将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中小学将根据课程开设的需求,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配置教师。贵州省将通过建立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均衡配置师资、经费、校舍、设备、设施等各种教育资源,根据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推进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设。
贵州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对幼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将 由政府提供全部费用。有条件的高校举办幼儿教育专业将受到鼓励,以扩大幼儿师资的来源。贵州省将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课堂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计划、薄弱学校管理与发展计划、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教育教学专业扶助计划,加强城镇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
根据贵州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的要求,贵州省将设立多层次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专业工作小组或专家咨询小组,在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制度建设和课题引领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和服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行动计划将推进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专业支持与服务体系的建立,保障民族地区中小学和民族中小学普遍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贵州省将开发双语教育课程资源并继续开发和编译双语教材,以帮助双语儿童克服语言障碍。双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推进双语教师培训课程的开发,为双语教师的全员培训奠定基础,提高双语教育质量。
· 加强成人培训
《“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制定推动继续教育政策,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结合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我省及沿海地区当前用工量大的制造、建筑、餐饮、酒店等为重点,依托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企业以及各种职业培训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开发多样化的适合成人特点的课程资源,开展订单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普及农业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