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能力发展   >   课程开发
《性别平等与乡村振兴》暑期课程——国际视角下发展的演变:理论与实践
2021-08-30

       2021年暑假期间,农教中心面向北师大本科生开展《性别平等与乡村振兴》暑期课程,第二讲由农教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曾晓东教授主讲,主题为国际视角下发展的演变:理论与实践。现整理部分课程内容,与读者分享,欢迎各位加入我们对发展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在本次课程中,曾晓东教授围绕“发展”这一话题,从确定议题,梳理关键概念与理论框架,介绍指标与策略,到分享具体发展实践,遵循思维递进的逻辑,对发展问题进行了全景到聚焦、由理论到实践的深入介绍。本课程旨在提升对于发展问题和发展机构的关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发展理论,理解发展实践背后的逻辑与概念框架。课程中还组织了对公益机构、乡村社会等的社会调查,希望同学们能够以跨学科的发展视野,关注身边的社会发展议题,投身微观的发展实践。

 

发展问题:确定议题

       发展首先是一个国际的概念,综观世界版图,朝鲜半岛的政治冲突,日本的社会改革,俄罗斯的军事革命,5个斯坦的社会失序,印度的农业和土地革命等等,构成了发展问题的丰富图景,“发展”是国际范围内各国带着各自的背景和问题寻求进步的过程。发展的概念也随着人类实践的演进,不断得到更新与丰富。

 

 

不断演进的发展概念与理论框架

       在发展理论的初期,人类刚从二战的战乱中摆脱出来,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在此阶段,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大推进理论等,反映了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增长逻辑的解释与对经济增长的策略选择,成为富有代表性的发展理论与模型。

 

 

       70年代,由于对经济增长的过度强调带来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失序等一系列问题,现代化理论开始引领发展思潮,发展的内涵开始超越经济增长,强调政治和社会现代化,科学、理性的态度与人的现代化。普及教育成为实现人的觉醒和启蒙的重要策略。

       80年代,南美债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对于西方主导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样板的反思与批判,以拉丁美洲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依附理论等,强调要实现发展,必先摆脱依附地位。

       90年代以来,强调个人发展与自由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发展即为满足人的自由。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以及随后发展而来的,联合国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均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在对各阶段的回顾中,曾晓东教授指出,在国家不同的发展时期,往往会有不同的发展逻辑。例如,在发展的早期,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逻辑,容易造成政治冲突、社会失序等社会现象,但往往也是国家发展中所必经的阵痛。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国家,往往会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与发展需求,需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才能更好理解各国的发展实践。

 

发展的指标与策略

       发展的指标与策略,是“发展”在技术层面的表现形式。在经济增长阶段,发展指标主要体现为对总量的关注,GDP,GNP等等是典型的发展指标。现代化发展的阶段,经济投入转向教育、福利、社会等,发展的结构性得到关注。基尼系数、贫富差距指标等是典型的结构性指标。到后期,在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论背景下,综合性、多维度、体检式的效率指标得到倡导,如可持续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等。

 

 

发展实践

       随着对贫困、对发展等的理解不断加深,丰富多样的发展实践与理论不断对话与演进,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激发人类对于发展实践的持续探索。例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在孟加拉国设立乡村格莱珉银行,为穷人提供小额信贷,帮助穷人摆脱贫困恶性循环,以期实现贫困人口的在地化发展。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则提出,真正的贫困就是要逃离。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之路呢?希望各位同学能以跨越学科的发展视角,审视人类波澜壮阔的发展实践,并在后期开展的社会调查中,在具体的实践中找寻发展问题的答案。

      发展是人类共同的议程,对于发展问题的探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农教中心作为以“教育推动农村发展”的发展机构,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乡村发展的事业中来,探究以教育推动发展之路,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2023 UNESCO INRU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