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背景
世界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发展,与实现全民共享优质教育、消除贫困息息相关。青少年群体作为未来各国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对欠发达乡村地区各类问题的理解、解决能力,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与中国教育在线,共同设计本公益项目及其有关课程,旨在提高青少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未来乡村发展支持能力、全球公民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为提升乡村建设和发展效率、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培养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目的
本研究性学习的奠基课程主要致力于构建青少年学生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国际治理策略,我国乡村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世界尤其是非洲地区乡村发展议题的基本认识,激发他们对发展研究的兴趣,同时掌握基本的乡村问题研究方法与技巧,从而具备一定的农村问题研究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讲话
三、课程内容与目标
奠基课程共包含6个课程模块,12门课程:
课程链接:https://www.bnuonline.com/course/ncjyyncfz/321
模块一:走进UNESCO
课程1: UNESCO与国际发展
课程内容:
(1)UNESCO的组织架构与使命
(2)UNESCO国际发展代表性项目
课程目标:
(1)让学生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基本认识
(2)使学生产生对参与国际治理的兴趣
课程2: UNESCO—INRULED是什么
课程内容:
(1)UNESCO—INRULED组织架构与使命
(2)UNESCO—INRULED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教育发展与研究项目
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对于乡村地区各类热点问题的关注
(2)引发学生对乡村社会与教育发展学问题的研究积极性
模块二:中国乡村文化与乡村振兴
课程3:乡村振兴的政策解读
课程内容:
(1)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政策解读
课程目标:
(1)使学生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本认识
(2)激发学生对我国乡村振兴政策与实践的关注
课程4:中国乡村文化及其变迁
课程内容:
(1)改革开放与我国乡村文化变迁
(2)21世纪以来的我国乡村文化变迁
课程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变迁
(2)依托案例,激发学生对乡村文化的研究兴趣
模块三:中国乡村教育
课程5: 乡村教育与城乡教育公平
课程内容:
(1)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现状
(2)我国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
(3)教育公平的意义
课程目标:
(1)使学生对我国乡村教育现状有初步认知
(2)使学生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思考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课程6:乡村学校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课程内容:
(1)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困境
(2)“小而精优而美”乡村学校案例
课程目标:
(1)使学生基本了解我国乡村地区学校普遍面临的发展困境
(2)激发学生参与乡村学校研究的积极性
模块四:教育与乡村发展
课程7: 乡村儿童与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内容:
(1)可持续发展理论
(2)儿童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
课程目标:
(1)初步认知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运用其视角分析乡村发展议题
(2)感知儿童在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与价值
课程8: 乡村教育与乡村未来
课程内容:
(1)教育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
(2)教育与乡村未来发展的关系
课程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教育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引发学生对于教育与乡村发展的思考,通过案例激发研究兴趣
模块五:世界乡村发展
课程9: 国际组织与世界乡村发展
课程内容:
(1)呈现主要国际组织的乡村发展项目
(2)讲述国际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的前沿趋势
课程目的:
(1)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国际组织的认识
(2)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其对国际层面发展研究的兴趣
课程10: 非洲主要国家的乡村发展
课程内容:
(1)呈现非洲欠发达与极端贫困地区的乡村发展问题
(2)展示非洲地区代表性乡村发展理念以及乡村治理方法
课程目的:
(1)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构建立足本土、着眼全球的意识
(2)使学生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特殊性有基本认识
模块六:乡村研究能力提升
课程11: 研究设计与实施
课程内容:
(1)乡村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的选题策略
(2)微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课程目的:
(1)使学生学会如何确定一个微课题的研究选题
(2)使学生掌握实施微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课程12: 研究报告撰写
课程内容:
(1)教授撰写微课题研究报告的基本方法
(2)明确研究报告的基本架构与内容
课程目的:
(1)使学生具备对学术研究报告的基本认识
(2)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报告撰写方法与技巧
四、课程评价
(1)过程性评价:学生参与、互动情况及其质量
(2)终结性评价:小组研究报告水平